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85国青名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85国青名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005年荷兰世青赛,中国足球涌现黄金一代,云集冯潇霆、赵旭日、周海滨、董方卓、陈涛、朱挺、郜林、蒿俊闵等的这支中国国青创造佳绩,小组赛3场全胜,淘汰赛和德国展开对攻,最终2比3惜败,最终名列第10位。无缘打破前辈在1985年世青赛上获得的第7名的历史最佳战绩。
U23亚洲杯首战,中国队3:0完胜阿曼,不仅取得赛事开门红,更是取得全部三届赛事中的首场胜利,终结了前两届大赛留下的6连败尴尬。从比赛过程来看,无论是直接受益于U23政策的杨立瑜、刘奕鸣、何超等队员,还是没怎么受到新政庇护的李晓明、韦世豪等人,都发挥出了相当不错的水准。看得出在足协明确的指导方针和里皮、马达洛尼的调教下,中国男足从成年队到各级别青年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就目前这支U23国足而言,最突出的位置当属中前场。这场比赛的3粒进球,分别由杨立瑜、李晓明和韦世豪打进,送出助攻的球员里,除了边后卫李帅,其余两次也分别都是前锋韦世豪和中场姚均晟送出的,中国队中前场火力的强大程度可见一斑。相比之下,后卫和门将位置上,还明显存在一些短板。
比如权健球员刘奕鸣虽然在俱乐部已经是铁打的主力,参加东亚杯之后,在国家队的地位也是与日俱增。不过比赛中,他习惯性短路的毛病还是没能杜绝。比如上半场,他先是在第40分钟,面对对手的右路下底传中,没有起跳也没有盯人,同时还没有示意门将出击,差点给了对手头球破门的机会。接着他在后场有一次接队友回传球,面对阿曼队球员的围抢,并没有选择及时把球处理掉,而是盲目地带球向前,结果被对手抢断后形成了一次有威胁的反击。
另外一大短板,就是中国队的门将周煜辰,即便是U23男足出战时间最长、还在港超获得稳定出场时间的门将,面对阿曼寥寥可数的进攻,还是被对手制造出了不小的威胁。第40分钟刘奕鸣的那次不作为,也间接反映出周煜辰制空和跑动能力较差。还有上半场结束前,对手一次威胁不大的半高球传中,直接导致周煜辰摘球脱手,险些被对手形成打空门的机会。之后两场比赛,如果无法有效改善这些短板的话,面对有过世青赛参赛经历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卡塔尔,中国队不可能再赢得这么痛快。
这届u23队员,教练都很优秀,但是状态出来的太早,体能分配不合理,很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结局,刘奕鸣动作速率,转身回追偏慢,在后防线上偶尔放低级失误将是致命的,韦世豪这种能力超强,有个性的球员太少,关键时刻能创造奇迹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中场组织能力方面也缺少核心球员,节奏变化还需加强,留洋球员和非留洋球员理念上还有差距,无法形成最佳默契,中国队下半出现传球配合失误增多就是这个原因,再是纵观整场比赛,远射得分能力太弱太弱,没有一个远射好手,破密集防守就会少一个手段,如果任意球失败,就会更加束手无策,这让人怀念85国青赵旭日,屡屡远射得分闪耀世青赛场,最后中国队身体偏弱,遇到以力量为主的优秀球队将会是一个重大考验。
谢谢您的邀请!2月17日,恒大发布新规,规定本赛季中超每场比赛外援上场不超过2人、一线球队实行末拉下放和预备队实行首位晋升两制,我感觉至少有两点值得关注:
第一、恒大全华班设想提速。根据两年前提出的全华班思路,恒大一直在稳步推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更新换代提速。恒大在引进本土球员方面不遗努力,特别是为了实现球队新老交替,一直没有停止过年轻球员的引进。新赛季,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更是不惜放弃一批当打之年的中生代球员。
2、增加本土球员上场机会。减少外援上场人数,目的当然是为了增加本土球员的上场比赛机会。引进了年轻球员,就要能让他们有机会上场比赛。否则,像早些年那种为屯积、削弱对手而引进,只会招来种种非议。每场比赛外援不超过2人,意味着整个赛季(联赛)至少增加了30人次的上场机会,这个影响肯定会非常大。
第二、恒大为什么突然提速呢?恒大在这个时间节点突然发布新规,肯定让人思考其动机究竟是什么。我觉得既要看到问题,又要对此作一些思考,才是客观公正的态度。
1、外因。这个外因,肯定是来自管理部门。目的,就是为了备战奥预赛和世预见赛,让更多的国脚得到联赛的锻炼。我甚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这是“投桃报李”的结果。这个“桃”,即韦世豪等多名年轻国脚。“李”,即恒大新规。
如果上述两赛小组出线,我相信下赛季的中超,恒大的新规可能将会成为管理部门的文件或者以类似恒大新规的形式,甚至更激进的措施,在所有中超俱乐部中推行,目的就是奥运会和世界杯入场劵。
2、内因。当然是为了实现恒大的全华班战略,而之所以突然提速,就是因为今年的两赛出线任务。或许,恒大从相关部门那里得到了某些指令,又或者是恒大的“帮助”某些管理部门在“试水”,取得经验后再进一步推广。
但从高价引援到全华班,恒大的做法对于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效果如何,肯定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至少有可能是恒大以牺牲联赛成绩换取全华班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或者实现,正像当初天价外援是为了吸引观众、营造市场一样,如今“去外援”化,是否会让人觉得是倒退、甚至是破坏联赛?没有了夺冠这个联赛的硬指标,全华班是否更能吸引观众、更好地营造市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么做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很显然,下放制和晋升制,只是实现全华班的一个手段。但这个手段显然又与建设职业、规范的俱乐部管理缺席可能相冲突,如何平稳主教练与俱乐部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效果如何。又或者,恒大是在探索一条中国足球俱乐部建设的特色之路等等,这些问题还值得再观察。
广州恒大在响应足协政策的道路上又走在了其他俱乐部的前面。先是签下韦世豪、何超、张修维、刘奕鸣、高准翼五大年轻国脚,为球队内部的新老国脚交替做准备。再颁布末位下放制和首位晋升制来提高球队内部的竞争力,这种循序渐进的策略非常值得称赞。
首先,末位淘汰制和首位晋升制其实在上赛季已经初步实验过了,取得的效果也非常的明显。考虑到球队的老资格球员太多,新来的年轻国脚很难得到锻炼的机会。这种竞争制度不仅能够鞭策老队员,也能提高新球员的积极性,彻底做到了公平公正。可谓是一举两得。
其次,每场比赛只上两名外援等于多给了一名本土球员表现的机会。在目前的中超大环境之下,本土球员的生存越来越困难。首发名单11人,扣掉门将、外援(基本上都是固定3人)、U23球员(固定首发1人),大部分球员都只能进竞争剩下的6个名额,可谓是僧多粥少。也只有拥有保利尼奥和塔利斯卡这种超级外援的恒大才有这样的条件给本土球员多增加一个上场名额。
当然,恒大这样做也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国家集训队的翻版。很多恒大球迷也会担心自己喜爱的俱乐部变成了全华班后可能会掉进降级区。毕竟中超说到底还是外援当道,即便恒大集齐国内所有优秀的本土球员也很难跟外援抗衡。以中国足球现在的水平,全华班终究只是乌托邦式的梦想。
恒大就是走控制外援数量,用2个外援带着国奥打联赛,做出为了中国足球未来加强实战练兵的形象,让中国足协觉得一个地方队伍为了中国足球做出贡献、牺牲,所以可以大肆垄断国内优秀年轻队员,有更大的话语权。
每个队伍都需要有自己的梯队,各个地方的年轻队伍的成长都不是一瞬间的,有一个几年或者十几年的过程,其中老带中青,中坚带有才华的年轻队员,实干年轻教练带青年队伍,从中选吧优秀进入一线梯队,搞购买搞垄断不是出路,真为了中国足球好,就应该各地都有年轻梯队联赛,每个地区输送国青,国奥,国家队均衡,核心竞争力才会加强,才能出人才。
恒大新赛季公布了新的五大新政策,可以说是中超俱乐部中首创。
(一) 一线队球员固定编制24人;
(二)每场比赛18人大名单必须轮换3人;
(三)一线队实行末位下放制,每月综合评定后两位的球员下放至预备队;
(四)预备队实行首位晋升制,每月综合评定前两位的球员晋升至一线队;
(五) 2019 赛季中超联赛每场比赛上场外援不超过2人。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超联赛的每场比赛只使用2个外援,这个肯定是不包括亚冠的比赛,但足协杯会不会使用更多的外援,这个就没有明确说法,但相信现在恒大只配备保利尼奥及塔利斯卡,想要使用更多的外援都不可行,除非在杯赛上使用不能及归化而用外援身份注册的布郎宁及罗伯托-萧。而减少外援的使用就是全华班走出的第一步。
至于一线队固定编制24人,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竞争和更好地落实一线队及预备队的末位及首位替换制度,这些都是对队内的竞争有不少的提升,这样会让球员之间更努力,谁都不希望自己会成为从一线队掉队的一个人。
不过对于恒大另外一条规定觉得就有些鸡肋了,因为总感觉像足协的U23政策一样,每场比赛必须要有3名U23上场,这样导致最比赛的最后时刻很多球队选择在85分钟后换2个U23球员,让战术变得无味,当然这个换人并不是针对U23球员,但这样没有上场时间的限制都极有可能会出一最后时刻更换球员的情况。
不过无论怎样,政策出来就要尊守,如果不换够3个,相信卡帅团队就会受到处罚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85国青名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85国青名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